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禾兑笔记 人气: 时间:2023-02-19
摘要:为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保护存款人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中国银保监会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推动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修订工作,形成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一、通过电子邮件将意见发送至:contact_cbirc@cbirc.gov.cn。

  二、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甲15号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邮编:100033)并请在信封上注明“资本办法征求意见”字样。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3年3月20日。

  中国银保监会

  2023年2月18日

  附:

  1. 中国银保监会 中国人民银行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96437&itemId=915&generaltype=0

  2. 中国银保监会 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

  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96436&itemId=915

  附件信息: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文.docx

  附件1——资本工具合格标准.docx

  附件2——信用风险权重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docx

  附件3——信用风险权重法表内资产风险权重、表外项目信用转换系数及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docx

  附件4——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docx

  附件5——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docx

  附件6——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docx

  附件7——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docx

  附件8——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专业贷款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docx

  附件9——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docx

  附件10——中央交易对手风险暴露资本计量规则.docx

  附件11——资产证券化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docx

  附件12——资产管理产品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docx

  附件13——账簿划分和名词解释.docx

  附件14——市场风险标准法计量规则.docx

  附件15——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docx

  附件16—— 市场风险简化标准法计量规则.docx

  附件17—— 信用估值调整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docx

  附件18——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监管要求.docx

  附件19——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计算方法.docx

  附件20——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标准.docx

  附件21——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监督检查.docx

  附件22——第一档和第二档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内容和要求.docx

  附件23——第三档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定.docx

  附件24——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要求.docx

  附件25——外部评级使用规范.docx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保护存款人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商业银行资本应抵御其所面临的风险,包括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监管要求。

  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同时符合相关办法规定的附加资本监管要求。

  第五条 资本监管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

  本办法所称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净额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一级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一级资本净额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杠杆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一级资本净额与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之间的比率。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机构档次划分标准,满足差异化资本监管要求。其中,第一档和第二档商业银行应满足本办法各章节和相应附件的监管规定,第三档商业银行应满足本办法附件23规定的监管规定。

  (一)第一档商业银行是指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商业银行:

  1.上年末并表口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5000亿元人民币(含)以上。

  2.上年末境外债权债务余额300亿元人民币(含)以上且占上年末并表口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10%(含)以上。

  (二)第二档商业银行是指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商业银行:

  1.上年末并表口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100亿元人民币(含)以上,且不符合第一档商业银行条件。

  2.上年末并表口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小于100亿元人民币但境外债权债务余额大于0。

  (三)第三档商业银行指上年末并表口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小于100亿元人民币且境外债权债务余额为0的商业银行。

  境外债权债务,指银行境外债权和境外债务之和,其中境外债权指银行持有的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中央银行、公共部门实体、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的直接境外债权扣除转移回境内的风险敞口之后的最终境外债权;境外债务指银行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中央银行、公共部门实体、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的债务。

  银保监会有权根据银行业整体风险和监管需要,适时调整机构档次划分标准;有权根据单家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水平等情况,对其纳入的机构档次作出调整。

  第七条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指标计算应当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之上。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第九条 中国银行(3.220, 0.01, 0.31%)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照本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指标、资本管理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依照本办法对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和附加杠杆率要求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人民银行依照本办法对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要求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会同银保监会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披露资本监管指标等信息。

  第二章 资本监管指标计算和监管要求

  第一节 资本监管指标计算范围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未并表资本监管指标的计算范围应包括商业银行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并表资本监管指标的计算范围应包括商业银行以及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其直接或间接投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及被投资金融机构共同构成银行集团。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计算并表资本监管指标,应当将以下境内外被投资金融机构纳入并表范围:

  (一)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拥有50%以上表决权的被投资金融机构。

  (二)商业银行拥有50%以下(含)表决权的被投资金融机构,但通过与其他表决权持有人之间的协议能够控制50%以上表决权的。

  (三)商业银行拥有50%以下(含)表决权的被投资金融机构,但综合考虑下列事实和情况后,判断商业银行持有的表决权足以使其有能力主导被投资金融机构相关活动的:

  1.商业银行持有的表决权相对于其他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份额的大小,以及其他投资方持有表决权的分散程度。

  2.商业银行和其他投资方持有的被投资金融机构的潜在表决权,如可转换公司债券、可执行认股权证等。

  3.其他合同安排产生的权利。

  4.被投资金融机构以往的表决权行使情况等其他相关事实和情况。

  (四)其它证据表明商业银行实际控制被投资金融机构的情况。

  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未拥有被投资金融机构多数表决权或控制权,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纳入并表资本监管指标计算范围:

  (一)具有业务同质性的多个金融机构,虽然单个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占银行集团整体资产规模的比例较小,但该类金融机构总体风险足以对银行集团的财务状况及风险水平造成重大影响。

  (二)被投资金融机构所产生的合规风险、声誉风险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足以对银行集团的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第十四条 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保险公司不纳入并表范围。

  商业银行计算并表资本监管指标时,应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扣除对保险公司的资本投资。

  商业银行计算未并表资本监管指标时,应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扣除对保险公司的资本投资。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拥有被投资金融机构50%以上表决权或对被投资金融机构的控制权,但被投资金融机构处于以下状态之一的,可不纳入并表范围:

  (一)已关闭或已宣布破产。

  (二)因终止而进入清算程序。

  (三)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它突发事件的影响,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被投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应当从各级资本中对应扣除对有前款规定情形的被投资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若被投资金融机构存在资本缺口,还应当扣除相应的资本缺口。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计算未并表资本监管指标,应当从各级资本中对应扣除其对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规定的金融机构的所有资本投资。若这些金融机构存在资本缺口,还应当扣除相应的资本缺口。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并表和未并表资本监管指标计算内部制度。商业银行调整并表和未并表资本监管指标计算范围的,应说明理由,并及时报银保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备案。

  第十八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有权根据商业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股权结构变动、业务类别及风险状况确定和调整其并表资本监管指标的计算范围。

  第二节 资本监管指标计算公式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杠杆率的计算公式为: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的规定计算各级资本和扣除项。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包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规定分别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计算公式为:

  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调整后表内资产余额(不包括表内衍生工具和证券融资交易)+衍生工具资产余额+证券融资交易资产余额+调整后表外项目余额-一级资本扣减项

  从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中扣除的一级资本扣减项不包括商业银行因自身信用风险变化导致其负债公允价值变化带来的未实现损益。

  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按照本办法附件19列示的方法计算。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在计算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时,除本办法另有规定外,不考虑抵质押品、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信用风险缓释因素。

  第三节 资本监管要求

  第二十五条 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包括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以及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如下最低要求:

  (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

  (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

  (三)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计提储备资本。储备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计提逆周期资本。逆周期资本的计提与运用规则由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另行规定。

  第二十八条 除本办法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外,系统重要性银行还应当计提附加资本。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认定标准及其附加资本要求由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另行规定。

  若商业银行同时被认定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不叠加,采用二者孰高原则确定。

  第二十九条 除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和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资本要求以外,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有权在第二支柱框架下提出更审慎的资本要求,确保资本充分覆盖风险,包括:

  (一)根据风险判断,针对部分资产组合提出的特定资本要求。

  (二)根据监督检查结果,针对单家银行提出的特定资本要求。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有权确定特定资本要求应由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或二级资本来满足。

  第三十条 除上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外,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不得低于4%。

  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同时满足相关办法规定的附加杠杆率要求。

  第三十一条 除上述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监管要求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还应当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要求。

  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计算规则和监管要求由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另行规定。

标签: 金融业

1/8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运行维护:《禾兑笔记》编辑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QQ:3571296897    微信:zznn9168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673号    浙ICP备1804158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