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热点20问(工伤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认定、停工留薪、劳动争议仲裁等)
1、骗取工伤保险待遇,有哪些法律责任?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条规定,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骗取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工伤停工留薪期满但伤未全好,能继续享有看病治疗的工伤待遇吗?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条第一款“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和第三十三条第二款中“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等规定,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可以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3、工伤职工什么情形下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4、工伤伤情有变化,能再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吗?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5、工伤职工配置辅助器具需要自费吗?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6、哪些情形不认定为工伤?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职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本人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 (一)故意犯罪; (二)醉酒或者吸毒; (三)自残或者自杀;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7、公司转让,工伤应该找谁负责?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 8、职工个人是否需要缴纳工伤保险费?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条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9、对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有争议如何处理?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10、工伤职工可以享受多长时间的停工留薪期?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11、工伤认定中“上下班途中”如何判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之一包含“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职工以上下班为目的、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居住地之间的合理路线,视为上下班途中。 12、《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上下班途中”有哪些情形? (一)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经常居住地之间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二)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三)从事属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且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13、在同一单位多次发生工伤,应该怎么办?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一) 人社部发〔2013〕34号第十条规定:职工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期间多次发生工伤的,符合《条例》第三十六、第三十七条规定领取相关待遇时,按照其在同一用人单位发生工伤的最高伤残级别,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14、因工伤发生的费用,哪些由用人单位支付?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九条,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15、哪些工伤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16、哪些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八)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九)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十)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17、职工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怎么缴纳工伤保险费? 根据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职工(包括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18、申请工伤认定,应该提交哪些材料? (1)应提交的材料:①工伤认定申请表(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②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③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2)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19、供养直系亲属的范围有何规定? 根据苏劳社险[2004]2号规定:供养范围是参保人员及离退休人员供养直系亲属的范围,是指其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同时要具备供养条件,依靠死亡人员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配偶或父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三)子女未满18周岁的; (四)父母均已死亡且父母无兄弟姐妹,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的; (五)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的; (六)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的; (七)本通知实施前已办理离退休手续人员的配偶在其办理退休手续时也应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死亡人员供养直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由死亡人员生前参保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负责。死亡人员的供养直系亲属的资格认定和待遇审核,由支付待遇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参保人员的供养直系亲属,应当是参保人员死亡前已确认且死亡时仍符合供养条件的; 离退休人员的供养直系亲属,应当是离退休人员离退休前已确认且死亡时仍符合供养条件的。 20、发生劳动争议,应向哪里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来源:法务之家 |
相关阅读
- 青人社字[2022]24号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税务局 青岛市邮政管理局关于做好我市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
- 陕人社发[2022]26号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通知
- 人社厅发[2021]101号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国家邮政局办公室关于推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
- 陕西省推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实施方案
-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关于2023年度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缴费和待遇计发等有关问题的通告
- 国家税务总局新余市税务局 新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告2023年第1号 新余市2008-2021年度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造价计税成本标准
- 京人社工发[2022]46号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 晋人社厅发[2022]83号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西省财政厅关于2022年调整全省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
- 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国家税务总局佛山市税务局 佛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关于调整2022社保年度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和特定人员单项
- 京人社工发[2022]38号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邮政管理局 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关于做好本市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 日
- 周
- 月
- 季
- 年
- 总
- 1享受加计抵减政策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计税依据677
- 2留抵税额能否退税及城建税等能否扣除退税额?319
- 3加计扣除附加税99
- 4纳税人适用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8号文件有关规定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的收入,是否免征一税两费?57
- 5录制课程销售是否属于非学历教育服务?57
- 6连续购买两套房的契税缴纳计算规定39
- 760周岁分拣工在岗位猝死,能否按照工伤赔偿引发争议22
- 8医保个人账户为什么会“缩水”,帮你算一笔账16
- 9税总纳服函[2023]13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接续推出2023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第二批措施的通知13
- 10大病医疗补助不能税前扣除的文件依据10
- 11国家税务总局厦门市税务局关于2022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邮寄申报事项的通告5
- 12税总货劳函[2023]1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出口退税率文库2023A版的通知4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