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人才安居房并出租或出售给职工的处理

禾兑笔记 人气: 时间:2020-01-28
摘要:如下文背景资料介绍,A公司对购入的“人才安居工程”的房子如何入账?后续销售给员工或者出租给员工时如何核算?根据背景资料分析,我们理解该40套房屋系来源于某市政府主导下的“人才安居工程”,该房屋系建立在政府所有的土地上,因此按现状无法办理产权,只能取得70年使用权;出售给A公司的价格是按照建房的成本价(但因房屋权属、用途方面的特殊性,无类似房屋的公允价值可供参考)。A公司在取得该40套房屋后:

  问题:

  如下文背景资料介绍,A公司对购入的“人才安居工程”的房子如何入账?后续销售给员工或者出租给员工时如何核算?

  背景:

  A公司与其他公司共同参与某市政府主导的“人才安居工程”,在政府所有的土地上合作建房一批。A公司以房屋的建筑成本价获得其中40套房子的70年使用权。

  A公司将其中14套企业按建房成本及资金占用期间的定期存款利息销售给企业员工(获得使用权),并约定这些员工需在公司服务满5年,未满5年者公司退还购房款,收取占用房子期间的租金;将另外26套租给在职员工,员工离职则丧失租房资格。

  解答:

  根据背景资料分析,我们理解该40套房屋系来源于某市政府主导下的“人才安居工程”,该房屋系建立在政府所有的土地上,因此按现状无法办理产权,只能取得70年使用权;出售给A公司的价格是按照建房的成本价(但因房屋权属、用途方面的特殊性,无类似房屋的公允价值可供参考)。A公司在取得该40套房屋后:

  (1)将其中14套按取得成本加垫付资金利息作价出售给职工,要求购房职工必须为企业服务5年,否则将按原价收回房产,并要求支付实际使用期间的租金。

  (2)将剩余26套按照较低的租金出租给职工,条件是职工必须在职,一旦离职则丧失承租资格。

  根据上述信息,我们理解:

  1、关于对整个交易中是否涉及政府补助的判断

  该项目的土地使用权归政府所有,政府未就此向A公司和合作企业收取土地出让金价款,且放弃了通常情况下房地产商业开发的利润,这是A公司能够以建造成本价购得该40套房屋的主要原因。这个安居工程项目本身也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实施的,旨在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人才的福利待遇。因此,应当认为该交易安排中包含政府补助因素,政府补助的金额等于以下两者之间的差额:(1)该40套房产交付给A公司时,周边同等条件的商品住宅的公允价值;(2)企业实际购入该40套住房的价格。

  2、关于出租的26套房屋是否可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二条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且《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第55页进一步指出:“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是指企业拥有产权的建筑物”。对照这一规定,我们认为该26套用于出租给职工的房屋不应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主要考虑如下:

  (1)该26套房屋只有70年使用权,无产权,不能对外出售其所有权。

  (2)企业持有该26套房屋用于出租给职工,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租金和资本增值,而是通过为职工承担部分住房成本的方式,激励职工更好地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这些出租房屋本身并不构成一项独立的经营业务,而是从属于企业的主营业务。

  3、对会计处理模式的建议

  (1)购入该40套房屋时(本案例假设该企业对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选择采用“总额法”列报):

  借:固定资产(拟用于出租的)/其他流动资产(拟用于出售的)(按周边同等条件的商品住宅的公允价值)

        贷:银行存款(按实际购买价格)

              递延收益(按差额)

  (2)对用于出租的26套房屋确认为固定资产(需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不拥有产权,对外转让受限制的事实),参照企业同类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计提折旧,借记“管理费用——非货币性福利”,贷记“累计折旧”。收到职工交付的租金时,冲减“管理费用——非货币性福利”。

  在计提折旧的同时,将对应的递延收益余额摊销转入各该年度的其他收益。

  (3)对于出售70年使用权给职工的14套房屋,在出售时终止确认,出售价格低于该房屋入账价值的差额(相当于所对应的递延收益)在约定的服务期(5年)内分摊,计入各年度的“管理费用——非货币性福利”;同时摊销递延收益,确认其他收益。即:

  将房屋出售给职工时:

  借:银行存款(按出售价格)

        长期待摊费用(按差额)

        贷:其他流动资产(按其原入账价值)

  后续5年服务期内:

  借:管理费用——非货币性福利

        贷:长期待摊费用

  (摊销上述长期待摊费用)

  借:递延收益

        贷:其他收益

  (在5年服务期内摊销对应的递延收益)

来源:瑞华研究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运行维护:《禾兑笔记》编辑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QQ:3571296897    微信:zznn9168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673号    浙ICP备1804158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