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相关问题解答汇总

禾兑笔记 人气: 时间:2020-01-27
摘要:1、《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财会[2008]11号)是财政部于2008年8月颁布实施的,其中第五条仅对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对于建设移交(BT)、受让经营移交(TOT)方式,是否同样适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五条?

1、《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财会[2008]11号)是财政部于2008年8月颁布实施的,其中第五条仅对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对于建设移交(BT)、受让经营移交(TOT)方式,是否同样适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五条?

2、《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五条规定“建造合同收入应当按照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并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一般而言,基础设施的建造由项目公司出资,运营期内收取的费用一方面弥补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弥补前期的建造支出。《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五条中所指的“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即建造收入应如何确定?

3、在一项污水处理厂项目的BOT合同中,该合同对于污水处理的保底水量、水价均有明确规定,即实际污水处理量未达到保底水量时,按照保底水量结算收入。但各期的污水处理量也可能存在超保底现象,超过多少无法预计。另对于水价的期后调整有明确的计算公式,但公式中的参数如:某年的工业用电价、职工平均工资等均为变量。由于水量、水价的不确定,是否能确定应适用无形资产模型?

4、《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五条规定“项目公司未提供实际建造服务,将基础设施发包给其他方的,不应确认建造服务收入。”若基础设施的建造承包商为发包方(项目公司)的关联公司,是否也适用此项规定,不确认建造服务收入?

5、《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五条中规定“对于基础设施发生的后续支出,应按照或有事项的规定处理。”实务中特许经营期通常较长,很多为25~30年,因期限较长,对未来资产的重置、维修支出很难合理预计,且每项资产的剩余年限均不相同,预计期后30年的情况,操作非常困难。应如何确定预计负债的金额?对于已经确认的预计负债,是否需要区分费用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以确定预计负债的对应科目是无形资产还是成本费用?

6、《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五条规定“按照特许经营权合同规定,项目公司应提供不止一项服务(如既提供基础设施建造服务又提供建成后经营服务)的,各项服务能够单独区分时,其收取或应收的对价应当按照各项服务的相对公允价值比例分配给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此规定是否意味着将期后的运营收入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为建造收入和运营收入,应如何操作?

7、部分已签订TOT运营协议的公司,期后进行了二期扩建或提标改造,性质同BOT运营方式,是否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五条?

8、《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五条最后提到的减值测试是否只针对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企业?整篇规定均提及公允价值的概念,是否意味着无形资产每年只需进行减值测试,无需摊销?

9、企业代建市政道路的会计处理

10、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业务的会计核算模式

11、无到期移交条款的特许经营项目是否适用BOT会计模式

12、运营期满时按评估值作价移交的基础设施是否适用BOT会计模式

13、BOT和租赁模式的区分

14、涉及运营期分成的定制软件开发收入确认

15、供热企业建造供热设施并从开发商收取款项的处理

16、合并报表层面对BOT项目收入的确认问题

17、社会资本方采用权益法核算对PPP项目公司的投资,社会资本方承担施工总承包业务时,在其合并报表层面是否抵销建筑收入

18、BOT污水处理厂预计大维修费用变动的相关问题

19、TOT项目确定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判断

20、关于BT项目公司收入成本确认的问题

21、PPP联合体参与方的会计核算

22、EMC合同中用能单位的会计核算

23、PPP项目运作方式的判断及账务处理

24、社会资本方及项目公司对PPP项目借款费用、现金流量处理等

来源:瑞华研究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运行维护:《禾兑笔记》编辑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QQ:3571296897    微信:zznn9168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673号    浙ICP备18041580-1号